隨著食品安全問題的日益凸顯,水產品作為食品產業鏈的重要環節,其食品安全狀況備受關注。一年來,光明漁業聚焦“產”“管”“治”,以高度責任感和扎實工作作風答好高質量發展“食安卷”,賦能產業高質量發展。
“產”出優質水產品
光明漁業在過去的兩年中,經過不斷地探索和實踐,建立健全了“一隊一定位,一塘一方案”運營管理模式。該模式通過定位六大目標,根據每個養殖塘的特點和需求,為其量身定制了個性化的養殖方案和銷售規劃,分塘分策實現春夏秋冬精細化管理,確保了鮰魚的全年穩定供應。
在實施過程中,光明漁業積極與業內同行開展養殖技術的探討和合作交流,借鑒并引進了先進的養殖技術,利用科技手段對水產品質量和產量進行了有效的提升。一年來,完善了“草魚+鮰魚”“花鰱+鮰魚”“一齡魚種直接養成都貨”的養殖模式技術方案;強化養殖過程管理,制定并統籌落實魚種放養、飼料投喂、疾病防控、水質調控、保健方案、越冬方案、銷售計劃等各環節技術措施,管理成效顯著,有效提升塘口周轉率和管理效率;攻關越冬綜合癥防治技術方案,全年鮰魚成魚養殖成活率穩定在95%以上。
“管”出放心食品
光明漁業高度注重食品安全管理,建立了較為完善的質量管理體系和食品安全管理制度。自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令發布第60號令正式執行以來,常態化開展日管控、周排查、月調度工作機制,加強了對養殖、加工、銷售等環節的監督檢查,確保水產品、水產制品符合相關標準和要求。
為預防潛在風險,光明漁業對各環節的食品安全風險隱患進行了全面排查,深入分析了風險隱患存在的原因,并進行了食品安全風險的評估。根據評估結果,制定了相應的管控措施,并同步構建了食品安全組織架構圖。通過逐層簽訂《食品安全協議書》,光明漁業明確了每個相關負責人員的食品安全責任與義務,形成了嚴格的責任體系。 為確保水產品的質量和安全,通過開展食品快檢結果與實驗室檢驗結果比對、人員比對實驗等方式,驗證食品快檢結果的準確性,有助于確保食品安全檢測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與此同時,加強對投入品質量的抽檢和監測,及時發現和處理問題。
此外,光明漁業還在對員工的培訓和管理下功夫,組織員工參與食品安全培訓、參加體系內審員課程學習,旨在提升員工對食品安全的認知和責任感。
“治”出健康產業鏈
光明漁業格外注重行業的治理和規范,積極聯合上下游產業鏈,共同推動水產品行業的健康發展,一同開拓合作共贏新局面。
在治理方面,光明漁業時刻牢記作為國企的使命與擔當,加強對養殖環境的監控和管理,大力推進養殖尾水治理項目,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公司始終嚴格落實食品安全“日管控、周排查、月調度”工作機制,形成漁業風險防控表單;規范漁藥申報和驗收流程,加強水產品溯源信息集成管理。一年來組織內部食安檢查29次,組織培訓人次達59人次,開展食品安全應急演練2次,檢測樣品2000余份,實現對食品安全風險隱患的精準防控。
在規范方面,光明漁業積極參與行業協會和政府部門的合作與交流,推動行業規范和地方標準的制定和執行。
為水產品食品安全保駕護航,光明漁業一直在路上。一年來,光明漁業“產”“管”“治”多措并舉,在實現對水產品質量的全面管理和控制上又邁出堅實一步。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光明漁業將繼續秉承初心,守牢食安底線,為消費者提供更加安全、健康的水產品。(沈夢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