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上海市“15分鐘社區生活圈”行動工作導引》出臺,在其基本概念中指出,在市民慢行15分鐘可達的空間范圍內,完善教育、文化、醫療養老、休閑及就業創業等基本服務功能,形成“宜居、宜業、宜游、宜學、宜養”的社區生活圈,構建以人為本、低碳韌性、公平包容的“社區共同體”。
上海農場在2023年經濟報告中提出要打造“十五分鐘服務圈”,提升美好生活幸福指數。起手布局、落子成勢。上海農場“以精細化服務提高治理效能,以高效能治理促進社區和諧”為指導,以居民需求為導向,以便民服務突破口,列出“十五分鐘服務圈”建設推進清單,內容涵蓋黨群、為老、文化、法治等9大項以及24小項內容,力爭從時間和空間維度上全覆蓋,讓農場職工居民享受到高效便捷的社區服務。
黨建引領,打造“十五分鐘黨群服務圈”。通過微信公眾平臺設立了“便民服務”和“民生政策”2個專欄,推送了農場通勤車、便民繳費、醫療保險等7個推文,另外通過3期視頻專項宣傳了“遠程幫辦”“異地就醫備案”和“社保轉移”項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成立“小青檸”志愿者服務隊,并對志愿者進行統一管理,形成閉環。志愿者服務隊每月開展特色服務,在志愿服務、“帶著老人‘e’起飛”、關愛老人、職工閱讀等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在暢通居民購買農場產品方面,社管委經過與陽光定食溝通協調,一方面在地域較遠的川東地區設定固定提貨點,另一方面借助“帶著老人‘e’起飛”項目,開設專題培訓,由志愿者教授老人如何使用平臺網購,暢通了購買渠道,方便了居民。
高效便捷,打造“十五分鐘政務服務圈”。居民少跑路,實現一站式服務。社管委制定了錯時、上門、對接、延伸、代辦五個服務,并作為各個窗口的特色工作內容,全面鋪開,另外,社區開通“遠程辦”服務,通過“遠程辦”智能雙屏一體機提供雙向交互、可觸摸的辦理界面,可實現遠程預約、掃碼亮證、視頻互動、在線上傳等功能,業務辦理流程平均縮短時間在30天左右,極大地提高了服務效能,解決了職工居民的實際難題。自6月底開通以來,已經有40余位居民享受到快捷服務。
惠民利民,打造“十五分鐘便民服務圈”。加強硬件設施建設和維護,居民籃球場等體育設施已改造和更換完成,上農天然氣項目即將全面竣工,農場職工居民生活更加舒適和美好。與悅達康養集團深化合作,增加了中醫理療服務,在居民區舉辦了4次市場化服務推廣,受益職工居民達1530人次;開設“共享驛站”,為居民提供輪椅、拐杖、康復器材等物品使用,已為居民康復提供“共享輪椅”10人次,“共享醫療儀器”120人次,“共享縫紉機”衣物縫補60余件。
文明崇善,打造“十五分鐘文化服務圈”。以居民需求為導向,實現文體中心開館時間周一到周日的無縫對接;成功舉辦農場第七屆居民納涼晚會,承辦上海送戲下鄉文藝晚會,舉辦了居民乒乓球、門球和廣場舞比賽;太極拳協會已經舉辦了16節課堂,參與人數達376人次,居民文化體育生活多姿多彩職工親子工作室“愛心暑托班”時間延展,由原來的一個月辦班時間延長至整個暑期,實現時間上全覆蓋;招收孩子年齡由6-13周歲年齡放寬至5-13周歲,不斷優化課程結構,增設了軍訓、“農場行”等極具農場特色課程與活動,2023年共有82名職工子女享受到農場的貼心服務。
精準治理,打造“十五分鐘法治服務圈”。農場圍繞“電信詐騙、網絡詐騙”、安全生產、普法等內容,以文體中心、議和堂、張方工作室為平臺舉辦了9次普法宣傳,居民參與達1000余人次。與大豐法院、轄區派出所聯合開展法制教育宣傳和培訓,居民參與達450人次,讓居民不出小區,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法律援助、法治服務內容。
關愛老人,打造“十五分鐘為老服務圈”。關愛老人,打造“十五分鐘為老服務圈”。讓發展成果惠及更多老人,在“3.5學雷鋒”、端午、重陽等傳統節日開展為老志愿服務活動。邀請上海醫院專家來場坐診,為11位家庭病床人員按時上門送藥問診;對煙感報警器安裝點位重新進行了確認,新增煙感點位677個,其中80歲以上及部分獨居居民309戶。
從居民辦事“多次跑”,到政務便民服務中心“一口受理”;從繳費收費難,到當前依托大數據平臺,打通了便民服務的“最后一公里”,“網上辦”“掌上辦”等便民網絡服務平臺,從老年人關愛缺失,到關愛老人恒溫機制的開展,讓便民服務越來越方便和快捷,讓居民可以在家門口把事情辦好,居民生活的體驗感更好、獲得感更高、幸福感更足。(楊新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