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程萬里,自當揚帆奮楫;
重任千鈞,更需快馬揚鞭。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作為上海優質農產品供應的重要壓艙石,上海農場在歷經產業結構重大調整的變革后,如何重塑發展新動力,將高質量發展融入整體布局?步入“十四五”新征程,光明食品集團大力實施高蛋白食品戰略,上海農場被賦予高質量發展禽蛋、水產和定食產業的使命擔當,明確要求在建設現代化禽蛋產業集群等任務上走在前列、干在實處。
近年來,上海農場著力構建“一強二優三高”發展格局,主動融入長三角一體化國家戰略和區場一體化發展戰略,根據光明食品集團高蛋白產業規劃和青少年營養計劃、城市廚房工程計劃,積極構筑“一體兩翼”產業體系和“一業特強”的主體產業,以“興產業”和“產業興”為己任,堅持把禽蛋產業作為振興農場的龍頭產業發展壯大,把定食和漁業作為兩大支柱產業做大做強,開辟從區域走向領域的新格局,進一步夯實服務長三角地區尤其是上海城市優質農產品供應的底板功能。
禽蛋產業強勢崛起 構筑高質量發展新高地
數據顯示,上海農場一季度禽蛋銷售2217噸,同比增長5%,實現穩健開局。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要鞏固優勢產業領先地位。上海農場的優勢產業便是禽蛋產業,放眼現狀,禽蛋產業歷經十余年的蓄勢積能,在集團和農場戰略引領下正加速崛起,正迎來發展的“黃金時代”。今年,農場以“養好雞、賣好蛋”為主攻方向,以10000噸蛋品銷售為目標導向,在產能和產品上“兩條腿走路”、在品牌和市場上“兩條道走齊”,積極固鏈強鏈延鏈補鏈,打造現代化禽蛋產業集群。
內擴外聚,啟動新引擎。3月,位于上海農場境內的百萬羽商品蛋雞與青年后備雞生產基地建設項目和位于安徽省十字鋪茶場的茶海禽業蛋雞養殖項目正搶抓春季施工“黃金期”。
過去幾年間,產能不足一直是制約禽業成長的“煩惱”,針對這一癥結,上海農場從實際出發,以“自建經營+合作養殖”的發展模式,加速開啟禽蛋產業擴產增能的進階之路。域內,上海農場讓重大項目成為推動禽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穩定器”。盤活閑置用地260余畝用于建設百萬羽蛋雞養殖基地,大刀闊斧的進行項目建設。該項目自開工以來,一直緊鑼密鼓有序推進,彰顯著上海農場大力發展禽蛋產業的信心與激情。目前,項目已完成總工程量的65%,預計今年年底完工,一旦投產,可年產鮮雞蛋15000噸、老母雞70多萬羽,實現域內蛋雞生產規模從50萬羽到200萬羽的跨越升級。
域外,上海農場借勢借力打造推動禽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加速器”。近幾年,上海農場積極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浪潮中,以“自有+規模化養殖場+農戶”的集成合作管理模式,在跨區域合作布局上出重拳,跨市跨省合作版圖不斷擴張,已與鹽城、揚州、泰州、南通、上海、安徽等28家規?;B殖場展開合作,順利達成域外550萬羽養殖規模,通過管理輸出、標準輸出、產品輸入,實現非標品向標品的轉變,保證蛋源優質與穩定。尤其在與安徽農墾的合作中,農場將以技術入股的方式,做好養殖技術傳授、專業人才培養、品牌建設運營、銷售渠道拓展等工作,賦能當地產業發展,努力在推動鄉村振興中貢獻國企力量。
延鏈補鏈,開啟新“食”代。今年,上海農場錨定蛋制品深加工“課題”,做足補鏈延鏈“文章”,配套實施蛋品深加工項目,打造從蛋雞養殖源頭到產品加工終端較為完整的全產業鏈條。
進一步利用域內資源,通過“騰籠換鳥”拓寬發展新空間。盤活現有東越食用菌資產,將原東越公司18000平方米廠房改造成為“年加工1.95萬噸的蛋品加工中心”,項目建成后將新增自動化蛋液生產線1條、自動化蛋粉生產線2條、自動化糖心蛋、鹵蛋及白煮蛋綜合生產線1條,滿產后可實現年出廠品牌蛋6000噸,蛋液12000噸,蛋粉720噸,溶菌酶4噸,各類白煮蛋、溏心蛋、鹵蛋等蛋制品3000萬枚。通過自主研發,掌握優質蛋制品深加工核心技術,完善鹵蛋、溏心蛋、蛋液、蛋粉、溶菌酶、功能蛋品飲料等產業鏈條,豐富產品矩陣,提升產品附加值。在禽肉產品加工上,高效統籌企業資源,完善協同機制,實現產業鏈有效融合,對內,正陽禽業協同正陽定食開啟禽蛋肉類預制菜研發新“食”代,已成功研發出鹽焗雞、五香雞、椒麻雞等產品。對外,突破地域限制,深化與安徽霍邱縣聯動合作,助力當地麻黃雞等產品“出皖入滬”。
與此同時,將鏈條觸角向養殖前端延伸,將原光明飼料廠改造成為上海農場禽業飼料廠,開拓飼料加工新業務,實現飼料自產自足。未來,禽業飼料廠將拉滿產能,為域內畜牧和水產提供質優價廉的全價飼料,提升域內整體養殖競爭力。
以智賦能,探索新路徑。為推動禽蛋產業高質量發展,上海農場大力推進物聯網、人工智能與禽蛋養殖生產有效融合,以數字推動“數治”,用科技養好雞。
打造“智慧雞場”。通過建立數字化蛋雞養殖管理系統,將信息化技術送進雞舍,依靠科技手段建立雞場生產數據鏈、建立供應鏈管理體系、匯總分析生產數據等,實現禽舍環控、蛋品分揀、飼料管控等方面的智慧養殖,加快形成“智能雞舍”,解決傳統養殖痛點,降低蛋雞養殖過程中人工依賴度,降低飼養員與蛋雞接觸產生的生物風險,實現高效管理。
開啟“遠程天眼”。目前,農場禽蛋加工生產線輻射鹽城周邊區域多個養殖場、農戶,為統一實行標準化管理,農場以品質有保障、質量可追溯為核心,建立起涵蓋蛋雞飼養、疾病預防、環境檢測、產品包裝等各環節為一體的大數據蛋品質量管理網絡,對合作養殖場生產養殖全過程進行實時監控,通過數據篩選和畫面傳輸,實現“云”選蛋,為生產決策提供數據支撐,后續平臺將覆蓋禽蛋全產業鏈運營,推動千萬羽高質量發展。
育才引優,釋放新活力。聚人才興產業,農場堅持以人才為重要戰略支撐,把準人才工作方向,高起點謀劃和建立人才隊伍,讓人才成為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助推器”。
根據禽業高質量發展需求,農場黨委對禽業組織架構進行梳理調整,優化人員配置,更加合理地釋放管理活力,激發多條線經營能力。以管培生項目“引鳳入巢”,通過校園招聘從源頭選聘高質量人才,多崗位鍛煉因才施策,讓一批90后年輕“血液”在禽業關鍵崗位上大展才華。在禽業新增一名見習副總經理,為90后年輕干部厚植創新創業沃土,讓人才與企業“雙向奔赴”。依托“勞??萍紕撔鹿ぷ魇摇?、“江蘇省研究生工作站”、“蛋雞標準化養殖技術集成示范場”等聚才平臺,發揮勞模、榜樣傳、幫、帶作用,激勵人才自主干事創業,培養一批能工巧匠,為企業發展提供人才保障。
在全面落實“管理年”之際,農場禽業黨支部以“批次化考核”管理釋放員工智慧能量,讓養殖場場長和技術人員的績效與養殖技術參數直接掛鉤,極大激發起技術人員對所負責批次苗雞的責任心和飼養積極性;以“考察周、學習月”為契機,組織干部職工赴華裕農科、根力多生物、峪口禽業等考察交流,深入了解國內苗雞企業和有機肥市場現狀,多層級、多維度培養專業化人才隊伍;以“支部出課題、黨員領任務”、“重大項目+黨員突擊隊”做牽引,攻關“卡脖子”難題,筑牢人才“蓄水池”。
拓市尋機,解鎖新商機。上海農場正向成為“上海市場第一品牌蛋”發起進軍,全力打響“上海農場”品牌,從餐飲、團膳、商超、電商四個渠道加速布局,已與第一食品、愛森、隨心訂、盒馬、京東、合德食品、老盛昌等平臺開展業務合作,提升市場占有量。為進一步釋放內部協同效應,上海農場主動與光明乳業、梅林愛森展開戰略合作,建立產品+平臺的運作模式,在乳業隨心訂推出“蛋+奶”套餐,讓“美好的一天從光明開始”;在愛森門店投放上農麻鴨、老鴨、童子雞、三黃雞、霍邱麻黃雞蛋5款新產品引流,加強品牌露出,提升品牌知名度。
定食產業異軍突起,拓展高質量發展新空間
作為上海“飛地”的上海農場,近兩年,在“長三角一體化”和“區場一體化”發展戰略下,充分發揮作為上海“飛地”的獨特區位優勢和滬蘇橋梁紐帶的重要作用,在攜手大豐區率先推進“區場一體化”發展過程中,創新探索發揮市民“米袋子”、“菜籃子 ”功能,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創立發展中央廚房產業——正陽定食,從田頭到餐桌、從凈菜到后廚,全面做好學生餐民心工程,培育產業服務融合共生綜合體,樹立餐飲服務新模式、新典范。
食安筑底,“三定”拓市。作為國有企業,上海農場牢記社會責任,堅持把食品安全作為重中之重,在正陽定食成立之初便提出了“源定優質、鎖定安全、營養定制”的“三定”理念,努力打造學生餐的新樣板。正陽定食的全品類食材主要源自上海農場自有基地、光明食品集團旗下產品和大豐當地優質產品作為補充,從源頭保證產品的安全、新鮮、健康。定食對食材執行嚴格的準入準出機制,通過建立高于國標的企業標準和聯合大豐市場監管局成立產品檢測中心,對每批次原材料和凈菜成品進行自檢抽檢,為食品安全加把鎖。針對中小學生“小豆芽”、“小胖墩”越來越多的現狀,定食聘請專業營養師,建立專業食品研發團隊,根據不同年齡段人群營養需求特點,定制多品類菜單,配以控油限鹽的烹飪方式,讓學生吃上健康的定制營養餐。三年來,正陽定食供餐范圍不斷擴大,現已覆蓋大豐區70多所學校,每日供餐10萬份,贏得了大豐區師生家長92.8%的好評率。秉持著立足大豐、走向上海、輻射長三角的拓市之道,去年9月,成功拓展上海市場,實現崇明學生餐、普陀區幼兒園每日供餐5萬份,在無錫、南通等地均已開展規模較大的學生餐、團餐業務。
下沉觸角,進駐后廚。2023年春節假期剛過,正陽定食便攜手服務過世博會、進博會、花博會的鑫博海集團對學校后廚進行系統性改造,多所學校后廚面貌煥然一新。今年,正陽定食充分下沉服務觸角的基礎上,正式接管大豐區22所學校后廚,以“農場基地+中央廚房+校園終端”的一體化服務模式,開辟校餐服務新業態,打通學生餐服務的“最后一公里”。著重聚焦環境衛生和后廚烹飪兩大關鍵環節改善后廚質量,通過引進5S管理模式,提升后廚人員管理意識和水平;通過對菜品烹飪時長的盯控,使學生餐更符合學生用餐時間和營養標準,讓學生餐真正因學生而立、為學生而辦。自實行學生餐一體化服務模式以來,學生就餐滿意度逐步提升、食材浪費率顯著下降、食品安全得到進一步保障。未來,正陽定食將以校園后廚管理為載體,協同光明食品集團內部兄弟單位,全力構建餐廳標準化管理體系,為學生用餐的幸福感再添澎湃動力,為走出校園學生餐,服務大型團膳打下堅實基礎。
墾地攜手,區場聯動。在2022年大上海防疫保衛戰中,上海農場聯合大豐及周邊地區累計為上海市民提供各種生活物資11.45萬噸,這一串數字不只是上海農場切實扛起國企之責的真實寫照,也是對上海農場助推鄉村振興的歷史見證。依托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和正陽定食中央廚房加工能力,上海農場進一步聚焦周邊優質農產品資源,與大豐區共創“大豐倉”品牌,通過質量標準和質量管理輸出,實現分散非標品向加工后有規模的標品轉變,同時積極發揮正陽定食產品開發、品牌建設、渠道拓展等優勢,實現“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幫助農民銷、實現農民富”的目標,先后將“恒北早酥梨”、“豐收大地蔬果”等大豐當地品牌農產品引入上海、長三角等地,一手牽好市民“菜籃子”,一手牽住農民“菜園子”,以產業振興助推鄉村振興。當前,正陽定食正在積極謀劃建設上海嘉定區的“域外農場供滬保障中心”,通過產業輻射帶動,將更多蘇北優質農產品引入上海,讓市民離不開光明。
漁業產業轉型升級,孕育高質量發展新生機
在上海農場萬畝現代漁業物聯網技術集成示范基地,手機可喂魚、大屏可巡塘。一直以來,上海農場光明漁業持續聚焦“養好魚”的主責主業,不斷將“安全、健康、新鮮、營養”的光明魚送達上海市民餐桌,實現“從塘口到廚房”全程可追溯。近年來,光明漁業不斷深管理、立創新,對養殖中的痛點難點迎難而上,不斷革新養殖技術、創新養殖方式,加快推進漁業高質量發展,變會養為“慧”養。一季度,光明漁業總計銷售鮮活水產品及加工制品同比增長約23%,實現強勁開局。
因智而新。光明漁業以實現生態智慧養殖為方向,利用信息化技術打造“一屏觀全局,一網管全域”的萬畝智慧漁業養殖示范基地。針對傳統養殖以人工為主、憑經驗管理的局限,建立集成水質監測、智能投飼、智能增氧、視頻監控、氣象監測、無人巡塘、尾水管控于一體的智慧養殖系統,實現養殖管理數字化、養殖過程自動化、生產操作精準化、養殖系統生態化,解決了傳統養殖用工難、經驗重、效率低、執行慢等難題,人均管理面積從百畝提升到千畝,讓原來口口相傳的經驗,變成數字化記錄可隨時調用和學習的數據模型。
因塘而變。從2019年開始,光明漁業轉變養殖模式,從傳統四大家魚養殖轉變為“鮰魚一條魚”養殖,多年來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然而隨著鮰魚養殖面積的逐步擴大,養殖集約化程度不斷提高,魚病高發等問題隨之而來,對此,光明漁業從種源入手,聯合行業頭部企業培育優質種苗,從源頭把控鮰魚質量。在養殖過程中,積極推行“一隊一定位,一塘一方案”管理方案,摒棄原先統一管理、統一放養的養殖模式,從塘口周轉、養殖定位、銷售時間等方面布局,設計出六套不同放養方案,搭配不同規格的鮰魚種,錯峰放養,確保商品魚全年穩定上市,實現利益最大化。創新實行“草魚+鮰魚”、“花鰱+鮰魚”套養新型養殖模式,從基礎上解決養殖品種單一、抵御市場風險能力弱的短板。
因市而謀。近年來,光明漁業一直為成為“華東地區知名淡水魚”品牌而努力,從加強頂層設計不斷完善“種+養+加+銷”全產業鏈條。光明漁業將重點圍繞水產穩產高產、設備設施完善、加工潛能釋放、產品出新出彩、市場覆蓋面廣、品牌影響力強等六大主題,進一步深耕華東市場、拓展華北市場,線上線下、集團內外融合發力,持續強化市場占有率。未來,光明漁業將以建設“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為契機,建立“自營養殖+集成養殖+租賃養殖”的運行模式,發揮產業輻射帶動作用,助力漁業可持續高質量發展和鄉村振興。(席璐璐 2023/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