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閥割據,山河分裂,大概是那個年代最真實的寫照。
很早的時候便接觸到了有關北洋軍閥統治時期下中國的歷史,但史書上冷冰冰的文字,很難使人撥開迷霧,去感受那個年代真正籠罩在人民頭頂上的黑暗。但在看了電影《建軍大業》之后,那個年代的血與淚徹底在我面前鋪陳開來,令我觸目傷懷。
電影的開頭便講述了歷史上著名的“四一二反革命事變”,蔣介石決定解除上海的武裝,四處捕殺共產黨人。群眾冒雨游行,要求釋放被捕工人,歸還被繳的槍械??扇罕姷暮推接涡袇s并沒有換來他們所期望的結果,警衛隊向群眾打響了搶。無數工人與學生無助地嘶吼:“我們是和平游行!”可這并沒有換來警衛隊的同情,他們手中的槍繼續指向手無寸鐵的人民,頓時血流成河。這是多么令人憤慨?。⊥鈬袕娺€在對中國虎視眈眈,身著軍裝的軍人們,不去抵御外敵,不去守護河山,卻拿槍指向了自己的同胞!四一二那天的雨下得很大,雨水能沖去青石街上的斑斑血跡,卻沖洗不掉眾人的冤屈!
而其中最讓我痛心的,便是衛軍沖進商務印刷館,將里面正在工作的人掀翻在地,拿著錘子砸向他們的手:“讓你寫!讓你寫!”隨后毀壞館內的機器,將那還沒來得及送到世人面前的《告民眾書》毀之一炬……
可是,當大火燒過貧瘠的土地,終有一天,會有希望的花從土壤下破土而出。
仍然有人在奔告呼走著,仍有人堅信黑暗雖已壓在了頭頂,但那恰恰代表黎明即將來臨。在那充滿“白色恐怖”的年代,共產黨人頂著生死的壓力,堅持尋找著最適合中國走的道路。
在當時,共產黨人面臨著最艱難的選擇,是相信武漢的汪精衛政府,交出本就為數不多的槍支,還是將槍桿子緊緊握在自己手中,繼續發動武裝革命?
陳獨秀等人主張交出武裝,與汪精衛合作。而以毛澤東為首的眾人,則堅決反對解除武裝,主張建立自己的軍隊。
而南昌起義,正是揭開了共產黨人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和創立人民軍隊的序幕,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的第一槍。而這場起義,并不是那么輕易就取得了勝利。
隨著三聲槍響,南昌起義正式開始,共產黨人發起全面進攻,但守軍也頑強死守,雙方膠著不下。炮火將整個南昌城的天空映得如同白晝一般,槍聲如雷貫耳。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人接著上。青山記英烈,鐵血寫春秋。英雄們的血染紅了被戰火肆虐過的土地。而南昌起義這一聲槍響,震驚寰宇,喚醒了沉睡的中華民族。
花的種子已經在廣闊的華夏大地上播種下。
而影片中另一個令我動容的便是三河壩戰役了,三千人對三萬人,實力上的懸殊并沒有讓戰士退縮一步,三河壩綿延三天的戰火,令天地都變了顏色。最后兩百人留下的時候,父留子走,兄守弟別。他們心中都很清楚,這一去便是永別。可他們卻還是這樣做了,因為他們的心中,是祖國的萬里河山與受盡苦難的人民。他們心中盼著的,是全國統一,國泰民安,海晏河清。那片在被火燒過后蘇醒的土地上,被軍人們用鮮血澆灌出了花兒。
那花兒很渺小,因為它是從絕望中生長出來的??伤鼌s很絢爛,因為它是無數人前仆后繼,才最終讓它綻放在這土地上。而也有更多的人,愿意守護它,看到它在整個華夏大地上綻放。
我很慶幸自己生于這個和平的年代,每當想起近現代史中為積極為祖國探索出路,懷著滿腔熱血,甘愿為國家付出青春、鮮血乃至生命的先輩,內心總會騰起難以名狀的驕傲與感激。從譚嗣同甘愿為變法流血,到孫中山耗盡終生去維護辛亥革命的成果,再到無數共產黨人拋頭顱灑熱血,終于換來了一個全新面貌的中國。他們的心情,想必也像余光中先生所寫的那樣:“下次你路過,人間已無我。但我的國家,依然是五岳向上,一切江流依然是滾滾向東,民族的意志永遠向前,向著那熱騰騰的太陽,和你一樣。”
作為一名新時代的青年,我想我也愿意踏著先輩們的步伐,只爭朝夕,不負韶華,為祖國建設而繼續奮斗,用青春澆灌和守護先輩們用血與淚在這華夏大地上綻開的花。(劉展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