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新質生產力”概念,2023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強調要“發展新質生產力”,2024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深刻闡釋了新質生產力的基本內涵。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開辟發展新領域賽道、塑造發展新功能新形勢提供了科學指引。
時代在進步,科技在發展,要開創高質量發展的新局面,就必須要有與時俱進、與“高質量”要求相匹配的先進生產力,來帶動經濟增長、提高社會效益、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新質生產力,特點在“新”、內核在“質”,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的特征。然而,發展新質生產力并不是對傳統生產力一味地摒棄和推翻,而是在傳承的基礎上,對生產力進行再創新、再突破、再進階,最終通過新形式、新質態、更高效、更現代的生產力來實現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上海農場作為光明食品集團旗下,專業從事畜禽、水產養殖等農業行業的大型國有企業,承擔著上海特大城市保供和鄉村振興兩大重要使命,在當前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熱潮中,上海農場與時俱進、穩扎穩打,依據自身資源稟賦,在深入分析、掌握并尊重農場發展實際和發展環境的基礎上,積極探索一條既適合農場改革轉型,又能更好地履行國企擔當的新質生產力發展之路,以“三步走”戰略,促進農場產業實現“質”的攀升的同時,服務好現代化大農業發展。
聚焦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邁向農業現代化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信息化、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正引領農業領域現代化大變革。一直以來,上海農場始終堅持“上海優質主副食品供應基地”和“上海超大城市發展重要戰略空間”兩大功能定位,農場豐富多樣的農業產業資源,正是建設現代農業、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厚實基底。
在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過程中,農場以問題為導向,不斷用創新性眼光來審視企業的發展,正視各產業存在的信息化程度不高、產能不足、產品單一、高水平人才支撐薄弱等實際困難和問題,充分對標借鑒同行標桿和科研院所在管理流程設計、信息技術應用、智慧產業創建、質量品牌打造等方面的先進經驗,找準自身問題短板,研究治本之策,做好頂層設計;通過培養、引進、用好信息化人才,對農場進行管理流程診斷和信息水平提升,有序推進各項智慧體系和平臺的建設,推動農場數字農業的發展,進一步守好市民的米袋子、菜籃子。
數智養雞場、智慧化魚塘、智能化灌溉...近些年,上海農場通過對科學技術的引進和應用,將現代信息技術和創新理念覆蓋禽業、漁業、種植等產業,貫通養殖、生產、加工、銷售、服務等領域,以具有科技含量的新型勞動工具來提升農場農業生產力水平。
數智養雞場。為做強做大高蛋白禽蛋核心產業,上海農場從養殖模式上開局,全力打造集“數字化養殖場、智能化蛋品中心、綠色化飼料廠、生態型有機肥廠”及“高標準檢測中心、研發中心”等為一體的“光明禽蛋產業園”。今年4月,新建的150萬羽全自動化商品蛋雞場正式投產,可將鮮雞蛋年產能提升至20000噸。該場踐行“數字禽業”發展行動,通過引進智能管理系統和機器人技術,實現自動化環境調控、飼料投喂、集蛋包裝、自主搬運、設備巡檢等流程,以“人管系統、系統管設備、設備養雞”的智慧養殖,降低人工依賴和過程風險,大幅提高生產效率。場區利用光伏低碳養殖,用“維生素、益生元、植物精油”代替抗生素,打造“農作物、畜禽、微生物”一體的“三維循環農業”,減少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保障雞群健康成長,也為雞蛋品質加碼。
信息技術應用的重要意義在于切實解決、改善實際生產中存在的問題,從對信息技術的引進、學習和消化,到自主研發的實踐、改造和落地,上海農場在數字化轉型中不斷攻關,成功自研禽業低代碼產銷協同平臺,以低成本實現多個經營環節的效率躍遷,為后續軟件自研工作提供了技術經驗。未來,上海農場將嘗試構建禽業數字化AI模型,推動禽業向融合化方向轉型,為禽業帶來更多發展活力與能量。
智慧化魚塘。上海農場擁有8萬畝連片魚塘,為實現水產養殖的數字化轉型,農場通過ERP資源管理系統,集成運用水質監測、自動投飼、視頻監控、自動增氧、氣象監測等技術手段,實現生產管理的自動化、數字化、精準化、生態化,突破傳統養殖以人工為主、憑經驗管理的局限,讓“一屏觀全局,一網管全域”成為現實,有效提高了養殖效率,降低了人工成本,改善了養殖水域生態環境。目前,農場對ERP管理系統進行了完善和升級,增設領導、管理、采購、銷售、病害、工程6大駕駛艙,實現數據采集到數據應用的深層轉變,用數據驅動決策,在進一步破解精細管理和效率翻倍這兩大重點上,有著非常廣闊的應用場景和前景。
智能化灌溉。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強化農業科技支撐,大力實施農機裝備補短板行動。上海農場以建設高標準設施農田為契機,對自主研發智能化灌溉產品進行加速迭代,已更新至第4代,新增部分智能運維功能,數據采集也從后臺轉移至前端,給種植戶提供更科學便捷的輔助決策方案,讓農田灌溉更高效更專業,合計節省人工約80%,節水約20%,節肥約10%,增產5%左右。
聚焦新模式、新業態、新領域,形成新質生產力
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迎來“加速度”的同時,也賦予了上海農場“促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合作示范載體”的新功能定位。作為上海飛地,上海農場正積極發揮滬鹽、滬豐紐帶作用,依據自身空間優勢、產業基礎、信息手段,完善聯農帶農機制,在固本與創新中塑造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當前,上海農場農業現代化水平有大幅提升,各項基礎設施已基本完備,內部整體生產能級在短期內已達頂峰,要進一步挖掘產業發展潛力,不僅需要科學技術的應用,更需要思維的轉變,上海農場通過建立禽業聯盟、定食中央廚房、水產聯盟等聯農帶農模式,實現標準輸出、產品輸入,把企業發展融入長三角大局,在固本培元的同時,又帶動了當地經濟,有效推動了區域共建共享,也為長三角農業一體化發展提供了經驗借鑒。
創新禽業發展模式。朝著“千萬羽禽蛋超級產業”目標進軍,上海農場攜手鹽城市農業農村局,成立了“滬鹽場地禽蛋產業化聯合體”,與周邊10萬羽以上規模的養殖戶建立緊密合作關系,總養殖規模達270萬羽。農場以“公司+規?;B殖場+農戶”合作模式,對鹽城區域豐富的鮮蛋資源進行合理配置。同時,依據信息技術,建立集綜合服務平臺、技術交流平臺、產銷對接平臺和質量管理標準的“三平臺一標準”體系,一方面對回購蛋品的質量進行科學把控,另一方面又以“投入品套餐+養殖技術服務+蛋品回購”一攬子合作服務,為周邊養殖場、農戶提供一站式養殖、診療、加工、銷售等全產業鏈化服務,實現資源共用。在安徽省郎溪縣十字鋪茶場境內實施商品蛋雞養殖項目,農場則通過養殖技術的入駐,把當地蛋品品牌化輸入到上海市場,跨區域打造禽蛋產業集群。目前,已基本形成“聯農帶農富農、企業壯大增效”的上農模式。
創造校餐運營模板。上海農場在與大豐區一同推進“區場一體化”進程中,以學生營養餐供應為切入點,著力打造“學生餐一體化服務”,全面構建起“從農場到餐桌”的全產業鏈,不斷增強農場發展內生動力,逐步帶動周邊鄉村產業的振興。針對學生餐項目,上海農場建立起“學生餐一體化”服務模式,從供應鏈體系建設、生產運營管理、學校后勤維護到后廚終端運行,全流程、無死角筑牢校園餐安全防線。同時,以“管理和標準輸出”為核心,著力用好學生餐衍生價值,依托農場“從農場到餐桌”健全的供應鏈渠道和正陽定食中央廚房加工優勢,幫助當地優質農副產品拓展銷售機會,成功將大豐當地品牌農產品引入上海、長三角等地。目前,上海農場大豐學生餐模式已推廣覆蓋至江蘇東臺、上海崇明和浙江瑞安,并逐步向康養老年餐領域跨越,讓更多農民和市民真正享受到農場高質量發展帶來的實惠。
創建水產戰略聯盟。為充分發揮好農場城市保供底板作用,助力水產健康綠色發展,上海農場與東辛農場、金鯉漁業、三湖漁業等周邊有規模的水產企業進行產業聯合,建立區域水產聯盟,在種源控制、聯合采購、養殖合作、銷售聯動等方面建設上下游產業鏈、供應鏈。上海農場將在聯盟中發揮帶頭作用,利用信息化技術賦能聯盟體系,構建聯盟資源共用、愿景共謀、路徑共商、成果共享、協同發展、同向發力的格局,把各地自身優勢變為區域優勢,提升區域水產發展整體效能,打造可復制、推廣的區域水產聯盟發展模式。
向新而生、向新求質。上海農場各單位也正闊步向新領域要新質戰斗力,正陽禽業向具有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蛋品精深加工發力;光明漁業向集信息化、生態化為一體的“凈水+暫養”模式轉型;光明林業向科技環保、個性定制的家庭園藝市場探索;生活服務向智能化、綠色化的光伏產業實踐...農場正全力加強各產業核心技術攻關,力爭取得更多有價值的發展成果。
聚集前瞻性、全局性、長遠性,布局產業新賽道
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注重創新成果的落地應用和價值轉化。上海農場在企業高質量發展過程中,積累了一整套農業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培養引進了一大批高端優秀人才、建立了一系列信息化應用平臺、形成了一連串助力鄉村振興成功模式,這些技術、經驗、人才、平臺、模式都是上海農場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成果。
當前,我國正處于推進鄉村振興、實現農業強國的關鍵期,而農業生產力水平不高、科學技術發展滯后、高水平科技人才支撐力度不足,是我國農業強國建設的短板。上海農場在助力鄉村振興的過程中,也發現了周邊地區存在產業發展實力不平衡、農民種養技術水平參差、對農業新技術接受和應用能力較弱、駐村干部農業思維和管理水平不高、鎮村發展內生動力不足等現象,一定程度制約了當地農業現代化進程。對此,上海農場立足問題看問題,從長遠大勢上作出決策,由農業實體逐步向農業服務體轉型,將技術、經驗、人才、平臺、模式聚合為服務大農業的“產品”,開辟未來產業新賽道。
開設長三角鄉村振興人才實訓班。作為光明蘇北區域黨建聯盟的核心企業,上海農場主動聯合域內兄弟單位,挖掘人才資源優勢,以高素質、高水平、高技能人才組成優秀講師團隊,對各地駐村干部、農民合作社帶頭人、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帶頭人、農村創業帶頭人等開展農業相關知識技能技術實訓,將農業種養技術、信息化應用、產業化經營、市場化運作等思維經驗推廣傳授給鄉村各類人員。當前,第一期大豐區農業產業發展專題培訓班已圓滿結業,實訓得到了學員們的一致好評。農場將“展示對接、跟蹤服務、示范引領、終身保障”作為辦學的一大特色,真正為鄉村打造一支沉得下、留得住、能管用的人才隊伍,并推動人才在鄉村治理、農業發展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下一步,農場將依托實訓基地和農業產業智慧合作平臺,以農事服務、技術指導、業務培訓、信息咨詢、產銷對接、共創品牌等方式,與農戶建立更穩定的合作關系,建立緊密的資源共用共享和利益聯結機制,以產教研融合體深度提升聯農帶農能力。
構建數字產業服務咨詢公司。雖然長三角人才實訓班尚處于起步初期,但這也正是今后農場服務大農業的雛形。未來,上海農場將以信息化手段和高技能人才為支撐,積極構筑以“數字農服”為核心的數字產業服務咨詢公司,為各地農業產業提供流程診斷和專業高效的發展方案,通過輸出經驗、輸出技術、輸出模式,提供產業鏈、供應鏈、人才鏈的新質生產力“新服務”,貢獻光明新作為,引領服務大農業產業前沿。